光束性能檢測
激光雷達光束性能檢測項目
查看原文:光束性能檢測-激光雷達光束性能檢測項目激光雷達光束性能檢測是確保激光雷達系統準確、可靠運行的關鍵環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探測距離與范圍:檢測激光雷達的最大探測距離以及在不同距離下的探測準確性,確保其能夠在設計要求的范圍內有效工作。
角分辨率:評估激光雷達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最小分辨角度,這對于構建高精度的三維點云圖至關重要。
測距精度與穩定性:通過測量激光往返時間(ToF)計算目標距離的準確性,以及多次測量結果的一致性,確保數據的可靠性。
回波強度與信噪比:分析接收到的回波信號強度,以及信號與噪聲的比例,評估激光雷達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的目標識別能力。
波束指向性與擴散角:檢查激光束的聚焦程度和發散情況,確保光束能夠精確指向目標并減少不必要的環境干擾。
掃描模式與頻率:對于機械旋轉式激光雷達,檢測掃描機構的穩定性和頻率;對于固態激光雷達,則需評估電子掃描的靈活性和速度。
環境光抗干擾能力:在不同光照條件下測試激光雷達的表現,確保其能在強光或變化光照環境中正常工作。
深色物體檢出率:評估激光雷達對低反射率(如黑色衣服或路面)物體的探測能力,這是城市和夜間駕駛場景中的重要考量。
溫度與濕度影響:在標準或極端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測試激光雷達性能,確保其在各種氣候條件下的穩定性。
長期穩定性與壽命測試:長時間運行激光雷達,監測性能衰減情況,評估其工作壽命和可靠性。
激光性能參數定義
查看原文:光束性能檢測-激光性能參數定義M2因子
在激光科學中,參數M2也稱為光束質量因子,表示光束到理想高斯光束的變化程度。它由光束的光束參數乘積(BPP)與相同波長的理想
高斯光束的光束參數乘積(BPP)之比計算而得。它將激光束的發散度與能夠達到的最小聚焦光斑大小聯系起來。對于單模TEM00(高斯)
激光束,M2為1。
光束質量在很多應用中是重要的評價標準,在光纖通信中,為了與單模光纖耦合,需要M2因子接近1的光束。M2決定了已知直徑的準
直光束聚焦的緊密程度,焦點的直徑跟隨M2和輻照度的變化而變化,這在激光加工和激光焊接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決定了焊接位
置的高能量密度。
ISO標準規定了一種計算M2的方法,測量一組光束的直徑,最大限度地減少誤差來源。以下是主要步驟:
-用無像差透鏡聚焦。
-使用ISO標準中詳細的回歸方程來擬合雙曲線到X軸和Y軸的數據點,通過最小化測量誤差來提高計算的準確性。
-從擬合曲線中提取每個軸的θ、R、W0和M2的值。ISO標準還提出了一些關于直徑測量的額外規則(特別是當使用ccd或cmos陣列傳感器時):
-用直徑的三倍作為計算區域。
-在進行測量之前一定要去除背景噪聲。
激光性能檢測范圍
查看原文:光束性能檢測-激光性能檢測范圍固體激光器(光纖激光器)
波長
輸出功率
功率不穩定度
束散角
出口光束直徑、束寬
光束質量因子
束腰直徑、寬度
光束指向不穩定度
偏振度
閾值
電光轉換效率
脈沖寬度(準連續型和脈沖型)
脈沖重復頻率(準連續型和脈沖型)
輸出能量(準連續型和脈沖型)
輸出能量不穩定度(準連續型和脈沖型)
平均功率(準連續型和脈沖型)
半導體激光器
中心波長
峰值波長
譜寬度
輸出光功率
平均功率(準連續型和脈沖型)
峰值功率(準連續型和脈沖型)
脈沖能量(準連續型和脈沖型)
工作電壓
工作電流
閾值電流
斜率效率
脈沖寬度(準連續型和脈沖型)
脈沖重復頻率(準連續型和脈沖型)
電光轉換效率
溫度-波長漂移系數
偏振度
光束寬度
光強分布
輸出功率不穩定度
輸出能量不穩定度(準連續型和脈沖型)
占空比
邊模抑制比
截止頻率
工業激光器
輸出功率
平均輸出功率(準連續型和脈沖型)
輸出功率不穩定度
光束質量因子
波長
半峰全寬
脈沖寬度(準連續型和脈沖型)
電光轉換效率
光束直徑
脈沖重復頻率(準連續型和脈沖型)
單脈沖能量(準連續型和脈沖型)
脈沖寬度(準連續型和脈沖型)
脈沖重復頻率(準連續型和脈沖型)
對光束束寬的定義方法
查看原文:光束性能檢測-對光束束寬的定義方法光斑尺寸:
對光束束寬的定義有以下幾種方法:
1、1/n定義法
在光強分布曲線上,相對光強為峰值光強的1/n處的兩個點之間的距離定義為光束的束寬,一般n取值為e2或e,實際上是按照光強分布
定義的。
2、功率定義法
在光強分布曲線上,占總功率能量的η處至峰值處距離定義為束寬w(z),常用的η有86.5%,63%。
3、刀口法
按能量來定義束寬,對應10%和90%能量截斷點間的距離定義為束寬,可避免“1/n”方法用于計算無規則光束的困難,能用于計算
無規則的和光束質量極差的光束的束寬。
4、二階矩定義法
直角坐標系中,在z處x、y方向的束寬wx,wy按二階矩方法定義為:束寬ω(z)隨坐標z按雙曲線
規律向外擴展,z=0時,ω(0)為最小值,ω0稱為束腰。
瑞利長度:
高斯光束的波陣面在束腰位置處為平面波,波陣面是由此開始傳播的。波陣面從束腰位置向前傳播,逐漸變成曲面,直到等相面曲率半
徑達到最小,此后變平。從束腰到達最小曲率半徑位置兩者之間的距離就稱為瑞利范圍,其大小由Z0來表示稱為瑞利尺寸。在Z0≤Z
范圍內高斯光束可以近似認為是平行光束,光束的瑞利長度越大則準直性越好。
發散角:
一般用發散角描述激光的發散度,有多種方式去測量激光束的發散度,我們在這里描述兩種激光束發散度的測量方法。
方法1:
使用一個已知焦距的透鏡測量遠場激光束發散度,顯然完全發散θ=D/f,D是焦點位置的束腰半徑,f是焦距。
通過將CinCam分析儀放置在焦距處,并且直接在軟件RayCi上輸入焦距,就很容易實現光束發散度的測量。
方法2:
通過直接計算光束路徑中的幾個位置的光束尺寸進行測量,發散度由公式θ=2arctan[(D1-D2)/2L]算出,D1、D2是不同位置的光斑
直徑,L是兩個被測光斑之間的距離。